欢迎访问最佳球会官方网站,访问时间:

科研团队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新药物合成团队

2023年11月02日 10:13  (点击次数:

 

新药物合成团队现有成员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本团队主要通过绿色催化等途径,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功能小分子化合物,并进行抗肿瘤、抗病毒等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同时以太行山的天然资源为研究对像,通过分离、结构鉴定、活性筛选等研究,得到新结构、新活性的化合物。

团队目前在功能小分子的绿色合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光催化反应、不对称催化、自由基反应等绿色合成新方法,设计合成了一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抗炎症的小分子药物及其中间体,并对其展开活性评价研究和工艺路线优化;同时通过绿色催化技术的研究,成功探索了碳酸二苯酯及其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合成路线;此外,也从天然产物中分离获得多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新结构、新活性化合物,并通过结构鉴定、活性筛选、结构修饰等进一步提高其活性,并进一步进行构效关系研究。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功能小分子的绿色催化合成

2.绿色催化技术的研究

3.抗病毒、抗肿瘤、抗炎症等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研究

4.天然源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活性研究。

团队负责人:

牛红英,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新乡市文明教师。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8年至今在最佳球会官方网站工作。研究方向为核苷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

团队主要成员:

王松林,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要从事绿色化工与催化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中科院一区、二区论文11篇,封面文章1篇,ESI高被引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省市自然科学论文奖6项,兼任《Tungsten》、《石油炼制与化工》、《当代化工研究》期刊青年编委以及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韩会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公开发表SCI论文20余篇,核心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研究方向:绿色新能源纳米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和工艺路线优化主持河南省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和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各1

胡林峰,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天然源活性成分的研究,涉及植物和微生物源抗菌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应用研究,生物源活性物质的构效关系研究等领域。主持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作为副主编和参编各编写专著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赛区二等奖一项。

吴雪平,男,博士,讲师2010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制药复合吸水材料。主持校选课题一项,国家大学生创业项目2次,科技扶贫3次,多次教学效果优秀,发表论文十多篇。

王涛,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药物设计与合成。目前主要开展抗辐射、抗肿瘤、抗炎症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研究。主持、参与省科技公关项目3项,发表科研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3篇。

梁磊,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19年于最佳球会官方网站参加工作,主要从绿色合成新方法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开展新型核苷分子的设计、合成及自由基反应方面的研究。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7篇,其中SCI一区5篇,SCI二区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

刘萍,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071月至今在最佳球会官方网站工作,主要从事有机小分子催化方面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参编教材2,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李永芳,女,硕士,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159-20166月扬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和监测、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分析。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8参加国家自然基金2项,编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韩亚飞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2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光催化,金属催化有机合成。目前主要开展可见光催化的不饱和物的杂芳基化合成。发表科研论文5篇,其中SCI一区3篇。

刘彬彬,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2022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主要从有机合成新方法的研究工作。包括电化学有机合成和高价碘化学,以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Commun., Commun. Chem., Syn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著作一部。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

赵翔,男,博士,讲师。2023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超分子化学及超分子材料科学。目前主要从事新型超分子主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方面研究工作。发表科研SCI论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IF=16.6)上发表论文一篇。